close
今天是介紹蕭泰然 (好像很有名,但不知道。)
主講人是老師的好朋友。顏綠芬教授。


顏綠芬教授是留德的。原本主修西洋音樂,後來因緣繼會之下,修了民族音樂學系
和民族學系的課。感覺他是一個很努力的人,至少那種學習的態度在聽講過程中可
以聽得到。她那種從崇洋的心態到一直內化變得很能去研究自己的東西,不管是認
同或者有興趣的感覺,我覺得自己很能夠感受這樣的轉變。

而蕭泰然對我自己來講是一個滿陌生的名字,雖然我們班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聽過
且我前面兩個位置的女生在演講過程中還不斷點頭。我覺得顏教授認識這個人的過
程很自然,一開始不太相信蕭先生是這麼樣應該極富盛名,直到自己也沉醉在他的
音樂世界裡終究感動得一蹋糊塗。

今天聽起來的感覺是這個人的音樂很多樣,不只有一些零星的小作品,也有那種感
覺很難的管弦樂的曲子,聽起來很有辨識度,好像真的有一種音樂可以很不歐美,
就是臺灣的感覺。把熟悉的恆春民謠用小提琴拉出來的感覺很奇妙,感覺音樂不是
那麼挶限著的。就跟第一場音樂會聽到第四首徐頌仁的民謠的感覺很像。

我覺得他真的很有在政治性被推崇的點,可能因為主體意識比較接近,所以對於那
種用音樂意識詮釋個人意念的動機接受程度極高,不過能把這些屏棄,單從音樂性
來推崇我覺得才更了不起。

而後來介紹的作品,一方面讓我覺得這個人的東西很深,就喜歡個人抒情的角度來
看,我覺得可以把自己的心境描繪得貼切並不容易,但至少自己很可以接受,再好
一點也許可以傳達給某個人,讓她感動,這可能算是小愛,而他的作品感覺像是可
以讓大多數的人都能想到一些切身的事情,而被那樣的旋律牽引而感動著,就比較
像大愛,我覺得這個很難。就像1947序曲,我覺得聽不到個人的斥責和偏見,感覺
就只是悲,只是一種悲壯的氛圍,但那種氣氛,在一種很沉重很沉痛的空間裡,好
像就可以想像到那個時代。而當事人的想像,我想更是不忍提起的愴涼吧。

中間有很多沒有辦法深刻體會的感覺,我想就是像鄉愁這樣的東西吧,像老師演講
中提過的"語言會通,心不會通"就是一個讓人滿有感覺的句子,而演講中也很強調
蕭泰然對於意思的重視,他的作品和現代詩的連結和臺灣話的連結以及他個人豐富
的情感色彩。

演講過程中聽到比較有趣的就是在講臺語很難學的地方。讓我覺得老師很喜歡臺語
的樣子。以及不管是填詞,寫詩,譜曲都是很難的事情。就像在聽別人唱歌很容易聽
到某些缺點,但是卻忘了,表演不是所有的表現取平均值,表演只有一次,可能要用更
包容的心去欣賞別人的呈現,當我們能體諒某些東西的不容易,也許更能夠懂得去體
會這個或其他讓我們覺得美好的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