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快要到視小的時候遇到婉柔跟教授
他們很緊張地跟我說要專心聽今天的課
要寫心得 =口 =

2007/6/7 音樂欣賞(II) 上課心得 B92204004 資工四 許翼麟


  今天的課重點在講貝多芬的協奏曲,貝多芬的作品橫跨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於是有的作品有著古典時期的風格,但也有的作品饒富情感,有著樂念一致,樂章連續,情感深遂豐富的浪漫時期的特色,老師說把貝多芬歸類成古典或者浪漫都有可挑剔的地方,感覺很像我們在物理上探討光的性質的時候,可以說光是一種光子,也可以說光是一種波動,我想重點在於閱聽人怎麼去分析貝多芬的作品,而從他的協奏曲的形式或情感脈絡上去剖析蘊藏的古典風格或浪漫的色彩。
  貝多芬的協奏曲只有五首,但一個人能在歷史留名甚至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只是因為作品數量多,樂曲貴精不在貴多,貝多芬第二號協奏曲還看得出來莫札特的協奏曲那樣子的形式,有兩個呈式部,先以管弦樂團演奏主題,再由鋼琴solo,而在之後第4號與第5號的協奏曲中,就有著別於以往的獨特性,加上了自己的變化,我也覺得今天的課程最重要的地方就在於這些突破性的改變,哪些改變怎麼讓他的音樂變得特別,為什麼可以引領到浪漫時期這樣的一個新的時代,感覺今天是重回到那個時刻一起做見證的樣子。 
  這兩首協奏曲之所以那麼有代表性的原因,是因為在形式上有別於先前提到莫札特那時候協奏曲的一貫作風,取而代之的是,貝多芬一開始就讓主奏的樂器先進來,接著再和管弦樂團相輔相成,我並不會特別覺得這樣的不同形式會不會造成跟之前的曲式上有高下優劣的差別,我覺得作曲的方式在於作曲者的意念,像之前莫札特的作品還是可以帶給人感動,像用兩支小提琴用同樣8度的長音來表現死亡的方式也可以讓人很有感覺。想詮釋不同的東西,就用適合的表達方式,只要能貼切的表現,太拘泥或太不拘泥我個人覺的並不是很關鍵的地方,除了在形式上有別於以往的突破以外,我覺得最重要的地方在於情感的深刻投入,這是我覺得在今天聽了一連串的樂曲中,跟之前最大的不同點,也同時是最重要的一點。在這個地方的轉變,才足以進一步去談到,樂念統一,樂章之間是連續的概念。 
  我在想貝多芬本身個人色彩很濃烈,再加上他是一個那麼聰明的人,所以才可能在他身上去做這些嘗試,然後譜出這些優秀的作品。像上課所舉的第四號協奏曲結合了希臘悲劇<奧非歐>的故事,透過一些問答和高低音,細聲低語的奧非歐與低沉易怒的地獄門神,兇得像是把自己的個性寫了進去一樣,充滿著許多不尋常的情感色彩。我覺得要是不了解背景故事的人,也許可以在這些音符裡聽到什麼,但是很難去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事情,我覺得就很像我們在玩猜東西的遊戲,如果出題目的人說,現在要猜的是日常用品,我們只能問是或不是,因為可能性實在太多,大家的經歷背景都不一樣,這樣就很難猜,可是如果有一個很明顯的主題,比如說是聖誕節或者是夏天的食物,我們進入了那樣的想像空間,就很容易猜到對方心裡想的東西是什麼。我覺得聽這些音樂的感覺也是一樣,就像第4號協奏曲的問答,如果我們先知道這個故事背景,我們就可以更好理解為什麼管弦樂團的部份會演奏的越來越短,為什麼後來會有ㄉㄌㄉㄌ連續不斷的緊張氣氛,而且也會因為真的了解而更有興趣,讓我們在聽音樂的時候不只是在聽那種氣氛,也不只是在神遊自己的世界,反而比較像是在看電影那樣,可以一起感覺到某種情節,或者是某段詩辭的意境。我覺得這首協奏曲只是浪漫時期作品的一個面向,像第5號協奏曲的第2樂章以如聖詩般的樂音開啟,中間連接以如天上散落星星光芒旋律連接並加以變奏之技巧,讓第3樂章顯得璀燦,最後調性以一個半音下來,回原調引起主題。這首和第4號不太一樣的地方是,他想表達的東西並不是很難理解的,聽起來自然會有那種閃閃的聖詩般的感覺,中間有一個利用變奏的降半音技巧轉調轉得很巧妙,讓落差有點大的兩個調性可以很順很自然地連結在一起,我覺得這個部份也很特別,讓作曲者想要表現的情感可以跳脫樂章之間的挶限,把意念貫穿在整首樂曲當中。 
  所以我在想貝多芬這兩首協奏曲的特色在於很自由,跳脫格式,而可以去跟故事結合來表達情感,或者將個人情緒融入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中,也不會受到樂章的限制,加上他的變奏和賦格的技巧,呈現強烈的個人特色。 
  在看DVD的時候,聽第4號協奏曲的確知道故事比較容易進入狀況,我覺得在聽第二首的時候有比較多的感觸,那首曲子主要是在表現人生,演奏者是一個很年老的長者,我常常看到他邊彈眼中邊泛著淚光的樣子,我覺得我聽到後來有一種畫面浮現了出來,我想到小時候在家旁邊廟口都會有賣綿花糖的推車,我覺得這首很像那個推車給我的感覺,就是有很多小孩子圍在一旁看著棉花糖一直捲一直捲一直捲,聽到最後有點收尾的那個音符,我好像感覺到賣棉花糖的老闆很用力的往上做一個拉扯的動作,棉花糖好了,那種滿是歡喜和期待完成的感覺,雖然跟老師說的貝多芬在人生頂端俯看一切的感覺不太一樣,不過我想對一首音樂的音樂圖象,就像老師聽到某首曲子會想到一個恐怖的戲劇一樣,也許原作沒有那樣的意思,我們卻在中間找到了一種慰藉或者是一種解讀的形式,讓藝術在我們心中活著。而且我想可能是自己的人生沒有太多感同身受的際遇,如果看過一些貝多芬的故事,我覺得他的生命旅程也形塑了他一個人,他不是像現在爆紅的超級星光大道的參賽者楊宗緯那樣是一顆稍縱即逝的流星,我在想如果這是他經歷了那麼多那麼多人生苦難血淚交織而成的作品,他這樣描寫人生的音樂裡應該有什麼最內斂的情感和最低聲的感慨是可能我們也要有更多的體會,走過更乖舛的路以後再回來看看,也才能跟著淡然一笑的吧。最後聽到的弦樂四重奏我覺得感覺就是拉得很快,覺得那四個人很厲害,默契也很好,但是我不太懂他們拉這麼快是在趕什麼,印象很深刻,但是一直重覆的旋律給人一種鬼打牆的感覺。覺得聽起來頭有點痛,可能那時正中午,想吃飯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